巴山画笔:挥洒在气魄与神韵之间 ——著名画家巴山的赤子情怀
巴山画笔:挥洒在气魄与神韵之间?
——著名画家巴山的赤子情怀
■ 文/邵妙苗
?
一位中国画家和他的画家女儿创作了巨幅作品《和平》以庆贺联合国成立64周年,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甘巴里先生亲自主持了接收赠画活动,作品现珍藏于联合国总部。
当翻开画册,看到这幅作品时,我感到震撼!画家用画笔表达了对和平的强烈愿望,在小小的虾身上蕴涵了“和平”这个主题。画面上,处于生物链低端的极弱小的虾,却透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虾的群体,繁而不乱,和谐有序,使人感到这个世界非常温暖;群虾生活平静,团结奋进,象征着一个和平的世界。画面上的紫藤,让人有一种直观感受,那就是虾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画家还用虾的巧妙布局体现出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的时间,可见画家用心之深啊!
那么,是谁,有这么宽广的胸怀,画出如此有底蕴的作品?是谁,有这么广泛的国际影响,作品被联合国总部珍藏?这幅画的作者就是著名画家巴山先生和他的画家女儿巴燕。
——采访手记
?
“相貌是凝固的表情,表情是瞬间的相貌。”见到著名画家巴山先生,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巴老谦逊儒雅,和蔼的目光中传达着温暖和诚意。通过接触,你会发现,他那平静淡泊的外表深处,有着一颗对艺术极其执着的心。
金秋十月,笔者再次采访巴山。我和巴老相识经年,可谓忘年之交,所以根本用不着采访提纲,打了个电话确认巴老在京,便熟门熟路地前往他的寓所。进到厅内,我仿佛踏进了瑰丽的艺术宫殿:满屋墨香飘溢,四壁挂满巴山和他的女儿——青年画家巴燕的书画作品。刚落坐,阿姨就热情地沏出香茗。茶香伴和着墨香,让我们很快进入了愉悦的访谈之中。
?
一、大器晚成:驰名画坛的奇才和怪杰
?
1985年,香港狮龙洋行董事长携带一幅《百虾图》出境时,被海关人员视为“齐白石的传世之作”而扣查长达40多分钟,尽管国家有关部门馈赠的这幅画上赫然写着“巴山画于北京”,且盖着“巴山”二字的印章,但还是让海关人员几度踌躇,不以为定。几经周折,这幅《百虾图》才得以出境。
消息不胫而走,如一石击水,在香港及东南亚国家的书画界和收藏界广为传颂。巴山给人一种神秘感,人们纷纷打听,巴山笔意何同白石?
其实,巴山既非丹青世家子弟,也非科班出身,而是很有天赋又极其勤奋的自学成才者。
有人说,巴山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个传奇人物,这话对。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他,童年进入乡村学校,第一次从印刷粗糙的美术教科书中“认识”水墨大师齐白石时,就被大师的神韵深深地吸引了。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巴山饱含感情地描绘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将自己融入这个神奇的艺术天地。
然而,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中学毕业后,热爱绘画的巴山却阴差阳错地考取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国家机关从事科技工作,后来成为最早参加组建武警部队的工程师。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巴山为公安边防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装备现代化建设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成长为一位颇有造诣的工程师。
严谨刻板的制图、绘图,与国画的泼墨写意,似有天壤之别。然而,巴老却对我说,两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共同点。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扎实的绘图功底,对自己后来在国画事业中的成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80年代初,巴山带着5岁的女儿巴燕,走进了中国书画研究社书画班的课堂,他期望把女儿培养成画家,以了却自己的夙愿。然而,当他与女儿一同上课、一同作画时,他才明白自己已无法放下画笔,那份发自灵魂深处的对大自然的挚爱,使不惑之年的巴山拿起久违的画笔时,心里又重燃起儿时梦想当画家的希望之火……
巴山作起画来几近痴迷,往往是通宵达旦。有天深夜,朦胧中的巴山脑子里突然跳出一只活虾,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拿起笔就画,直到天亮,家人还真以为他脑子出了毛病。为了画好虾须,他曾整整三个月闭门不出……
就在这样的痴迷中,二十多年过去了。“大器晚成”的巴山精于画虾,兼攻山水、人物、花鸟画。他画的虾在立体感、透明感和动态感诸多方面独具风格;他的山水画庄严秀美,气魄宏大,经常移山填海,再造奇观,他特别注重表现中国山水的气魄和神韵。如今,巴山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画展,并被十几家博物馆收藏。出版有《巴山画集》和《巴山巴燕父女书画集》。巴山如今是中华名人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创建人之一、世界华商联合会书画艺术委员会理事长,传略被载入《中华英才大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专家大辞典》等30余部辞书。
?
二、师法自然:追求意境的气魄和神韵
?
巴山的画,广泛取材于大自然。最能体现巴山艺术追求的,当首推他笔下那些带有三分龙气、活灵活现的虾。巴山的虾把中国画特有的水墨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那虾的内在品藻,还是外在风骨,都具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这种尊严感几乎在巴山的所有画作中都可以体会到。难怪有人惊呼:巴山把虾画活了!
从工程师步入画坛,是人生的又一新起点,巴山在艺术的世界里进行着艰苦的探索。人一旦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投入其中,似乎就有永远使不完的劲。他勤奋自学,师法自然,以能者为师,广学博取,重视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同时,他努力吃透当代一些名家的精髓,也借鉴一些外国丹青技法,还从他热爱的摄影中充实绘画语言。
巴山之所以爱画虾,源于一只又一只的虾曾伴随着他走过艰难的童年。由于幼年父母双亡,靠捕鱼抓虾充饥度日,虾几乎成了巴山生命中的一部分。几十年后他仍清楚地记得那水中的虾的一举一动,神态气势。他对虾有着别人想象不到的感情,因为是大自然庇佑了他弱小而顽强的生命。巴山对大自然的那份感情,是由感激到挚爱,真可谓如暑饮泉,涓滴在心,这为他日后的绘画,提供了不尽的艺术源泉和巨大的创作原动力。
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里,名气最大的画虾者莫过于画坛巨匠齐白石。巴山崇拜白石老人,但他更欣赏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名言。他苦心研究白石老人画虾技艺,在虾的透明感、立体感和动态神韵方面,作出了大胆创新,最终自成一格。巴山笔下的虾,须动戟张,力蓄千钧,龙气毕现,大有游龙入荒之势,其代表作《百虾图》上那一百只虾,透明立体,神态各异,动态十足,形成巨大的内在张力和游动速度,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气势和力度。
艺术是超然的,又是现实的,真正的艺术是属于心灵的。画家面对浩瀚无际的大千物象,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让心灵的幽深曲折与自然遥相呼应,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审美世界。在这过程中,就要求画家的画作具备有功力的技法语言、有格调的形式语言和有韵味的意境语言,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的组合,才能够相得益彰。巴山的作品之所以成功地感染和打动了我们,就是他出色的综合心智、隽永的气魄神韵的外在表现。
?
三、西窗秋池:崇峻清幽的人品和作品
?
一提巴山这个名字,就让人自然想起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当笔者问及他的名字与这首《夜雨寄北》可有瓜葛时,巴山颔首。并又笑着解释说,自己出身贫寒,本姓“下里巴人”的“巴”,取名“巴山”,一来为了纪念自己的家乡“巴家山”;二来山高气魄,也为勉励自己积极向上地生活;三来就应了李商隐的这首诗,平添了些许艺术家的情怀。
25年来,国内外几百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和几千个网站报道巴山艺术成就,按理说,他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但每次见到巴山,他都在为繁荣国画艺术而繁忙着。他说,我既然叫巴山,那就要爬山不止!
为了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近三十年来,巴山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他对绘画艺术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这就是半路出家的巴山从工程师到画家的“捷径”,对绘画艺术那份永远未了之情。山那边还有山,年逾古稀的巴山,仍在爬山不止,以期有朝一日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对于巴山来说,这种“爬山不止”的人品与他的“一览众山小”的作品,两者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只有了解了他的成长历程和艺术追求以后,才会明白巴山就该是这样,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使得他为人自然、朴素、平易近人、毫不矫饰,不像有些云遮雾罩的“艺术家”。在汉城办画展时,一个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巴山先生与我们过去看到的画家不一样,他不像画家,像我们邻家的老爷爷。笔者觉得,这句话,真的深合我对巴老的印象。
1999年,巴山父女应邀到摩纳哥、法国马赛市和里昂市参加春节系列共庆友好活动,巴山巴燕为摩纳哥君主、马赛市、里昂市创作了国画,在摩纳哥“帝国大厅”、法国马赛市“节庆大厅”和里昂市“维维埃古堡”展出并当场赠送。摩纳哥君主、王储、首相、大臣400余人,马赛市长、里昂市长、普阿兰大区区长、贝尔莱唐市长、罗马亚克市长等600余人参加,巴山巴燕受到君主、市长等亲切接见,在当地引起轰动。摩纳哥和法国的官方、民间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品被珍藏,成为中摩、中法友好的永久见证。中国驻法驻摩使领馆多次电话和致函,称赞巴山巴燕的画展使西方人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为国家争了光,赞扬他们为增进中外友谊,弘扬华夏文化,对使馆工作的支持,不辞辛劳,不计较个人得失,作出了杰出贡献。法国里昂市也写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这些,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巴山的人品和作品在中国当代画坛是出了名的。不管是建党80周年的画展,还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展,巴山都是“有求必应”。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巴山以个人名义为组委会结果征得30余幅精品,自己与在巴黎留学回国度假的女儿巴燕,一起捐赠好几幅画,题字更是独树一帜:“五洲群雄夺魁首,四海遨游传友情。”布展时,他提前站在门口,组织者被老人的热忱、谦逊和执着深深感动,称赞不已。
2008年巴山父女拿出几十幅画,筹款全部捐给爱国将领蔡廷锴创办的“罗定市泷水中学”新建教学楼,罗定市委、市人民政府以“热心教育,扶贫助学,爱心助学,造福社会”对巴山巴燕高度称赞和感谢。
有人说,巴山画如其人,人如其画。此言不假。很多人将钟馗画得凶神恶煞,其丑无比,而巴山笔下的钟馗,则致力于表现钟馗正直、善良、可爱的地方。巴老说,画钟馗旨在宣扬正义感,望世人不要像墙头干草那样,随风乱摆。
巴山人品与作品的完美统一,正如一位诗人在送给巴老的一幅对联中所称颂的那样:“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如水共清幽。”
?
四、洛阳纸贵:友谊桥梁的画展和收藏
?
正如评论家所说:“人品和作品是互为拉动的。”巴山的人品令人景仰,巴山的画也日臻完善、超越和创新,如今,向巴山求画的人络绎不绝,一时络阳纸贵。
1985年春,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将巴山的《百虾图》赠给美国理查森四星上将。展开画卷后,理查森非常激动,出乎人们意料地突然跪倒在画前,他说,我收藏了100多幅中国画,这一幅是最有生气的!
1992年,巴山应邀为日本国明仁天皇、美智子皇后金秋访华和1993年德仁皇太子成婚大典作画,天皇、皇后和皇太子非常高兴,高度赞扬画的寓意很好、很美,并两次叫宫内厅秘书长打电话表示感谢。作品现珍藏在日本皇宫,为中日友好起了良好促进作用。
1996年,巴山应邀参加新加坡总理活动中心落成典礼,吴作栋总理及各界知名人士500余人出席,当徐徐展开巴山赠送的《百虾图》时,吴作栋总理十分惊喜,他边看边翘大拇指称赞,长时间紧紧握住巴山的双手,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观看巴山现场画虾时,吴作栋极为深情的对巴山说,我祖居福建莆田,你画的虾就像我家乡的虾,你真的把虾画活了!他还十分友好地与巴山共进午餐。
1996年,中国与摩纳哥公国建立外交关系时,巴山巴燕的画被国家作为外交礼品赠给摩纳哥公国君主兰尼埃三世和公国公主,兰尼埃三世与我国驻摩纳哥公国首任总领事谢燮禾共同高举巴山的作品,以示谢意。欧洲许多媒体对此作了报道,巴山画笔,对中摩友好起了积极作用。
1997年,在中韩建交五周年纪念活动之际,由韩国《美术世界》月刊、韩国国家艺术殿堂、中华名人协会、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主办的“巴山巴燕书画展”在韩国首都汉城华丽壮观的国家艺术殿堂揭幕,韩国前国会议长黄珞周、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会长柴泽民(著名外交家,中国首任驻美大使)、中国驻韩国大使张庭延、韩国画坛泰斗金基昶等为画展剪彩,赵朴初、马文瑞、王兆国等为画展题词,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经济日报等和韩国国家电视台、电台、中央日报等17家新闻单位都做了报道。巴山巴燕父女书画展在汉城引起轰动,尽管窗外下着大雪,但参观者仍然络绎不绝,有的一家三代结伴而来,有的全家老少倾巢出动,甚至还有人坐着轮椅或架着双拐来了……人们在一幅幅中国画前驻足欣赏,凝视颔首,赞叹不已。前韩国国会议长黄珞周更是赞不绝口,他清楚地记得1995年访华时,中国全国人大向他赠送了巴山题为《群虾图》的画作,他说:“我十分喜爱那幅画,把它作为访华的永久纪念珍藏在家。”
巴山为泰国前总理克立·巴莫亲王作《仙鹤朝阳图》挂在泰国皇家博物馆,赠给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和金正日的画存放在朝鲜国家国际友人馆。他还应邀为菲律宾总统菲德尔·拉莫斯、俄罗斯总统普京、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和我国党政军许多领导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许多知名人士及作画,都得到高度赞誉。受到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摩纳哥君主兰尼埃三世和我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等许多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两次荣获“八一荣誉奖章”和“中华爱国勋章”。
据知,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祖国和平统一,巴山也为台湾许多上层人士作过画。1996年,李登辉去美国活动前,台湾有人打来电话,邀请巴山为李登辉作群虾图一幅。巴山毫不犹豫地回答:“海峡两岸本是一家,我愿意为两岸文化交流尽绵薄之力!至于李登辉,等他什么时候不搞台独了,我再给他作画。”
“戟须披甲锋利有节,惊涛骇浪任尔戏游。”我想这不仅是巴山对纤然弱小的虾的真情描绘,也是对自己人生为人为事为画为业的真实写照。
?
五、后继有人:青出于蓝的女儿和“同窗”
?
要写巴山,就不能不提到有着“神童”般的传奇经历,从法国巴黎留学归国的画坛才女巴燕。青年画家巴燕,一个浸润中国古典文化很深、表面上很现代、骨子里很儒家的女孩子。巴燕,这个让巴山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女儿,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江山代有才人出。诗仙李白、诗鬼李贺、独步画坛的八大山人朱耷、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这些人集天地之精华、钟造化之毓秀,灵感和创造对于他们是在举手投足、俯仰有致之间,简直就如天意所为,一般人是勉强不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行当仅靠勤奋并不能达到一定层面的道理。
巴燕1975年底生于北京,现为法国伊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她5岁开始在中国书画研究社业余书画学校、北京市少年宫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学习书法和绘画。199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时就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贸英语,1998年毕业,她爱好广泛,发展全面,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特优生”。1999年至2003年,在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系学习西方艺术,获得学位,同时为巴黎的一些画家讲授中国书画,很受欢迎。
巴燕师承传统而又大胆融会西方绘画手法于中国画之中,很有灵气,功底扎实,能书擅画。巴燕的作品参加过联合国新闻部和中日友好协会主办的国际和平年画展、北京中日书画手工艺品展等大赛并获奖。与父亲一起,在国内许多城市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美国圣路易斯、韩国汉城、摩纳哥公国、法国马赛和里昂举办巴山巴燕父女书画展。
巴燕作画善于巧用文思。画红梅是“月前带雪点点红”,这是巧改前人诗句而来;雪中的白梅香魂缕缕、若有似无,她将它题作“香在无寻处”。好一个“无寻处”,直把白梅的精气神儿描摹得淋漓尽致;她画荷是“昨日夕荷”,夕阳中的荷花本就凄清冷美,再加上一个“昨”字,更让人平添无尽遐思……巴燕作画时还善于联想,一个十分抽象的主题,她可以创造出别出心裁的意境,令人讶叹。一把茶壶、一支毛笔,一个插满了画轴的笔筒,她称之为“书香门第”。这幅画秉承了文人画的写意风格,排除了一切喧嚣和夸饰,而以平淡显示自身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它给画家本身提供了一个安顿性灵的场所,借此聊抒胸中之逸气。
巴燕的画风飘逸大气,书法流畅自然。正如韩国前国会议长黄珞周所称赞的那样:“成长喜人,前途无量,确是后生可畏!”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