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逸神飞 纵横跌宕——编辑出身的艺术家沈鹏先生
翰逸神飞 纵横跌宕
——编辑出身的艺术家沈鹏先生
■ 文/林 阳
沈鹏,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1950年在《人民画报》社工作。1951年始,先后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编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八届中国文联副主席,1993年至今为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获中国文联2006年“造型艺术成就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一
沈鹏,1931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父亲沈雨祥是中学教师,母亲也曾任教。6岁前,沈鹏生活在外婆家,外公名叫王逸旦,他变卖家产创办当地最早的江阴城南小学,并任校长。外公的弟弟做过江阴唯一的高级中学南菁中学的校长。幼时的沈鹏得过严重的百日咳、麻疹等,有人给他喂温性的中药,看上去是补身体,但不对症,沈鹏天天被药罐子折磨,身体极度不适,回忆起童年,感觉是苦涩的。
1936年至1937年,沈鹏入城南小学读书。
与大家一样,少年的沈鹏也喜爱运动,打乒乓球、踢足球,但稍一投入,便受到幼时药物的报复,总感觉力不从心。
于是他读小说、散文、诗歌,学书法、绘画、乐器来充实自己。他喜欢画画,临习过《芥子园画谱》。
1944年,13岁的沈鹏入南菁中学。中学期间,父亲从上海给他带来的《观察》《文萃》等刊物对他影响很大,喜爱文学的他,发表过20余篇文章。高中时期,他和同学顾明远等组织学校进步文艺社团“曙光文艺社”,用课余时间编刊物,创办了进步刊物《曙光》。还出过单行本,封面使用李桦的木刻《怒吼吧,中国》。这个阶段,沈鹏向章松庵(举人)、曹竹君等先生学习古文和诗词。
1948年,17岁的沈鹏考入江西南昌大学(今江西师范大学),攻读文学,期间,翻译英文小说《穷饿临门》。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由于他的思想进步,引起当时中共地下党的关注,一位同学将一些图书送给沈鹏。沈鹏回忆说:“我们并不认识,他把一本牛皮纸包着的毛边纸装订的小册子悄悄地塞进我的口袋。我的心怦怦直跳,赶紧走到学校旁没有人的小山坡上,打开一看,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就是这样,我陆续读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艾青的诗、赵树理的小说等一些进步书籍。这些书在我的面前展开了一片新天地。”
二
1949年,沈鹏以大学毕业的同等学力考入新华社新闻干训班——北京新闻学校。学校的同学张瑶均几十年后回忆说:“沈鹏在同学中被公认学习上很钻研。休息时大家说说笑笑,他却坐在床上靠着壁角或坐在马扎上看书看报,帽沿都快触到书报上,好沉静。”
1950年,沈鹏任《人民画报》社资料室负责人。
195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沈鹏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那年他正好20岁。由于他是全国政协委员,至今,他仍是在岗职工。201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庆祝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60年庆典活动,沈鹏先生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整整60年。
建国初期的人民美术出版社,是一个全新的出版单位,大家都在学习中工作。沈鹏开始在社长室工作,后来也在总编室工作过。协助大量的审稿改稿,处理读者来信,接待访客,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再有,为本单位起草文件,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由于出版社是新建,沈鹏参与了人民美术出版社许多规章制度的制定,人民美术出版社最初的稿酬支付办法就是沈鹏参与起草的。1956年,国家制定了农业发展纲要40条,大力发展生产力,人民美术出版社也相应制定了发展规划,这个规划也是沈鹏起草的。那时,沈鹏虽然年轻,只有二十几岁,但他虚心向老前辈、老领导请教,发展规划涉及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将系列出版中国古代美术丛书等问题。60年代时,已经开始考虑出版《中国美术全集》等工作。
沈鹏一边做好本职工作,一边学习,他研读了大量的哲学、美学著作,还有中国画论、文论、书论、诗论等,又努力撰写了许多文章,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笔杆子”。仅从1949年到1966年间,他就发表了约80篇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美术》《文艺报》等重要报刊。
1958年至1959年,沈鹏下放到江苏高邮农村劳动。劳动之余,参加创办高邮、扬州两地艺校,培养当地的文化馆美术骨干。
一位画家回忆,林锴、费声福、沈鹏等人下放高邮农村劳动锻炼近一年,曾教过他们美术创作。沈鹏喜音乐,能吹笛,林锴老师则哼京戏,拉得一手好京胡。在那特殊的年代,能相聚在一起谈论艺术,有时合奏一曲,是非常开心的事……
文革期间,沈鹏与大多数干部一样,下放到国务院石家庄干校劳动。
编辑工作是为人作嫁。改革开放后,沈鹏在出版社编辑和审读了大量的美术类书刊。
1979年,沈鹏被新闻出版署任命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同年,沈鹏创办并主编8开期刊《中国书画》,他很好地把握了期刊的定位,从栏目设置到印刷装订,都有很高的质量要求。《中国书画》在上世纪80年代在美术界影响巨大,许多画家以在这个刊物刊载作品为荣。
1980年,沈鹏主编《石刻大观》(33册)由日本同朋舍出版,同年,他主编的《东汉碑刻的隶书》获全国书籍装帧优秀作品评比封面设计奖。
1982年、1983年沈鹏先后创办并主编美术专业期刊《美术之友》《美术向导》,前者是美术出版界的刊物,这个刊物联合了几十家美术出版社参与办刊;后者是普及类美术专业刊物,在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80年代后期,人民美术出版社与几家出版社一起,出版了60卷本大型画册《中国美术全集》,沈鹏先生在其中担纲了部分重要工作。201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重新编校出版60卷普及版《中国美术全集》,我翻阅沈鹏先生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4宋金元书法》,仍对他当年工作的激情与严谨满怀敬意。这套书获得中国图书评论奖荣誉奖。
1986年,沈鹏任《中国艺术》主编,并主编《中国历代绘画·故宫博物院藏画集》(8卷),此书1993年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1993年,沈鹏被推举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直至今日。同年,沈鹏退居二线,离开出版社的工作岗位,但他仍然时时关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发展。
三
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尤其是书画市场最为繁荣的时候,沈鹏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书法艺术。如今,沈鹏先生的行草书享誉天下,一纸难求。赵朴初先生赞赏他的书法“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启功先生说:“仆获交沈鹏先生逾三十载,观其美术评论之作,每有独到之处。”启功高度评价沈鹏“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
沈鹏从少年时代就喜爱书法,到了工作岗位,有机会,仍然用毛笔写书信,写文章。起草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规章制度,他也常常用毛笔写。
上世纪50年代初,沈鹏在总编室工作,许多文件需要他起草,到了成稿阶段,他用毛笔一丝不苟地书写。他之所以用毛笔写,是因为他“想使工作做得更认真、更完美。不久,读到郭沫若的一次谈话,说练毛笔字可以培养细致与耐心,进而以此种精神待人。这是很正确的,实际上已接触到练字与美育的关系了。”
谈起当年的编辑工作,沈鹏先生告诉我,文革前,他在办公室、总编室工作时,经常要写材料,开会,办学习班,许多时间就这样流失了。而有的老同志告诉我,许多人在办学习班时打盹小睡,却能看见沈鹏不停地用手指在腿上画字。这让我想起许多古代艺术家,正是由于痴迷艺术而忘我。
沈鹏是编辑,有着极强的质量意识。对文字对设计对工作都很挑剔,追求完美,这对沈鹏的书法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应酬字画,在行内是普遍现象,对此,沈鹏认为“古代杰出的书画家‘酬’、‘应’之作也不少,而终于传世,就因为他们在创作时超出了我们日常意义上的‘应酬’二字。即便如此,古代杰出人物也因‘应酬’多而留有败笔,后人评说是无情的。”“就是应酬,我们也不能随便应付。书画家要有这种精神,每完成一幅作品就是创作。要有严肃认真的作风,不能随便写。”编辑工作的严谨对其书法创作态度的影响可见一斑。
编辑的职责是对稿不对人,不论作者是多么重要的权威,在书稿面前,编辑要敢于质疑。这也是为什么钱钟书佩服中华书局的编辑周振甫,愿意将他的书稿交给中华书局的原因。编辑的这种职责与精神,在沈鹏书法中的体现,就是在敬畏艺术,敬畏古人创作的同时,敢于挑战古人,敢于独立思考,说出与众不同的话,他还有更高的索求,那就是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精神风骨,致力于自己的学术理念。
比如,沈鹏多次谈到,楷书并不只是欧柳颜赵,还有其他的楷书范本,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临习;大家经常谈到书法家郑板桥,沈鹏对此也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
沈鹏先生已将书法的精髓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初学书法时,他认为在“打进去”的同时,要有“打出来”的意向;在“打出来”的同时,还要继续“打进去”,强化创造的根基。所谓“打进去”是刻苦临习,而“打出来”是寻找自己的特点,逐渐形成个人风格。
沈鹏先生精通书法。在他的书法诸体中,我个人比较偏爱他的行楷,他的行楷中有楷书的笔意,又有一种灵动。20年前,我在《北京日报》上看到一个行楷的标题,感觉那字具有强烈的美感,被深深地吸引。细看署名,才知道是沈鹏先生写的。这些年一直想再看到沈鹏先生的行楷作品而不得,不知什么原因,或许是他认为风格还不够独特吧。
在书法诸体中,沈鹏最大的贡献是草书,他的草书飘逸多姿,纵横跌宕,独具个性风格。自明清以来,王铎、黄道周、倪元璐等人,强调个性,将碑的线强化帖法,是以帖为主的大草。我认为,沈鹏也是延续这条路线进行原创的探索。沈鹏的大草是在帖法的基础上参以碑的雄强,以碑化帖,线条迟涩飘逸相生,筋骨坚实健劲,结体灵活生动,章法汪洋恣肆。
如果用十六个字来评价沈鹏先生的书法,那便是:飘逸灵动,率真神飞,巧拙相生,人书俱老。
沈鹏书法飘逸灵动。看上去,经常有人们想不到的笔触和结构,尤其是他的墨线,常常出乎意料,又在规矩之中。他的字很难仿,仿的人只知常规的临摹,却仿不出书家的内心感受。所以,仿造沈鹏的字很容易被辨识。
沈鹏书法率真神飞。他的书法作品多是自己创作的格律诗,内容情感早已体味颇深。自书心志,不用一遍一遍地书写。他追求率意而为,天真烂漫,情趣横生。
沈鹏书法巧拙相生。沈鹏的青少年时代都生长在江南,江南的灵秀滋养着他,使他在书法上有天然的柔美。他后半生在北方度过,北方的雄浑,使得他的书法在灵巧中含着拙重,这是他与许多南方书家的灵秀风格的最大不同。这种拙重,使得他的书法线条在飘逸中不轻佻;而他的灵巧,又使得他的拙重不刻板。
沈鹏书法人书俱老。这是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人老,不单指年龄大,还有学养的充实,品格的修炼,这时书法的“老”,已经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可贵的是,这些年在沈鹏的书法中丝毫看不出体力的下降,仍然笔笔到位,挥洒自如。
沈鹏身为国家级美术出版社的领导,站在世界艺术之巅,遍览书画艺术,对书法艺术的全局有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他对艺术有个性化独到的领会,但同时对各种艺术流派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他的书法既遵循传统,又不囿于传统;敢于创新,又在符合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开拓。
作为国家级美术专业出版社的领导,沈鹏对书法还有与众不同的理解,那就是对书法的布局,对每个字的结构有敏锐的感觉与独特的理解。沈鹏认为唐代张怀瓘提到的“气通于隔行”,有深刻的意义,但他还未提到“列”的关系,“行”与“列”的关系在于打破。沈鹏对黑白灰的认识和对线条组成的大小空白,都有其独到的创意。比如,他在《书法,在比较中索解》中,谈到书法和绘画的相互影响:“八大山人书法的中锋用笔,构图的空灵虚应,感情的冷峻超逸,很难说绘画与书法的相互影响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我们甚至可以把八大的书法当作绘画欣赏,或者把绘画当书法欣赏。”
我与沈鹏先生讨论汉碑时,他非常推崇《孔庙礼器碑》。《孔庙礼器碑》有严整的一面,又有灵动的一面,笔触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妙处。明代郭宗昌在《金石史》中评《孔庙礼器碑》:“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这些评价,用来评价沈鹏的书法,我认为也是合适的。
沈鹏的书法堪为当代书坛的楷模!
四
沈鹏先生在为人作嫁之馀,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原喜爱新诗,四十岁后转攻旧体诗词,出版了《三馀吟草》《三馀续吟》《三馀再吟》《三馀诗词选》等诗词集。他欣赏三国时代董遇的“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晴之馀”。他有诗云:“柱下倘能随老子,拼将岁岁赚三馀。”
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50周年庆典时,沈鹏先生书写了一幅对联,我至今印象深刻:“读书每责贪床晏,阅世未嫌闻道迟。”他利用三馀时间认真钻研古体诗、格律诗,终成诗坛大家。
沈鹏的炼句已经炉火纯青,比如“一灯陪自读,百感警兼程。”(《雨夜读》)“不辞庾信文章老,但惜美人芳草迟。”(《郊行》)“凭高旷览无余事,鸟尽云闲万古山。”(《敬亭山》)这些联句发人深省,值得玩味。
沈鹏的诗词内容丰富,文字精炼,涵义深刻。无论景致变化,还是社会问题,都在他诗词表现的视野之内。不仅能给我们带来诗情画意的享受,也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启迪。沈鹏先生在《读〈甲午殇思〉》中这样写道:“新书莫作时装看,血火狼烟思国殇。历史老人开慧眼,狐群东海梦黄粱。地球虽小无宁息,周道维新待发扬。镜鉴春秋似椽笔,悲怆求索竞辉煌。”将他对历史的反思、对国家安康的忧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沈鹏的诗词从生活中来。20世纪70年代,他创作了《一剪梅》:“一统楼居即大千。除却床沿,便是砚田。岁寒忽忽已穷年。俯仰期间,苦乐期间。心远如何地未偏,不见秋千,但见熏烟,门铃无计可催眠。过了冬天,又有春天。”诗中不仅抒发了对“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远吗?”的暗示,也把平日生活细腻地表现出来。
北京这几年有雾霾。沈鹏先生绝句《有思》“推出尘封冻雨窗,四时最好在春光。阴云密布雾霾重,迷失花丛思故乡。”表现对生态现状的关注。
《黄山人字瀑》是这样写的:“久雨初晴色色新,山光峦表逐层分。路回忽听风雷吼,百丈飞流大写‘人’。”寓景于情,一语双关,将自己的寄托豪迈地表现出来。
沈鹏论诗书法,直截了当:“明末清初傅山公,四宁四毋发奥旨。宁丑毋媚震聩聋,妩媚献媚皆奴婢。”(《辨丑歌》)。沈鹏喜爱傅山、王铎,我想,他对傅山的书法理论有更深的理解。《遣兴》直抒胸臆:“万画都从一画来,折钗、屋漏、草蛇灰。纵横开阖随情性,盘曲方圆散兴怀。才觉钟、王肩可比,顿教回、祝手中摧。雕虫不上灵烟阁,漫说争攀万岁台。”
沈鹏先生的《小雪》:“告别慈容九阅年,至今一念一潸然。墓前宿草春应发,枥下老骀宵未眠。家累何如安社稷?人和毋忘近研田。节逢小雪迎飞雪,点滴须能到地泉!”情景交融,真真切切,感人至深。
我曾跟沈鹏先生说,北方人对平水韵很难掌握,写格律诗还要看音韵书。沈先生表示,年轻时,他自己也常带着音韵书,遇到一些问题时,也要看书,直到今天也是这般。他还说,看音韵书对写诗也会有新的启发。
阅读沈鹏先生的诗词,时时能够感受到他的诗情、诗性、诗感。他的诗词选材开阔,内容具备相当的深度。在当今的诗词界中,他的创作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五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30多年来,沈鹏一直参与和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建设,尽心尽力,做了大量工作。199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邵宇在深圳因公去世,同年8月,沈鹏由上级指定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这一“代”就是八年,在此期间,沈鹏没有向上级提过任何个人要求。沈鹏提出书法创作的“浮躁”“急功近利”等问题,促进协会工作正常化,广泛联系各地书协,开展国际书法活动。2000年,沈鹏被推选为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在他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期间,主持制定了《中国书法发展纲要》,提出“书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推动中国书法事业的良性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沈鹏先生早已是桃李遍天下,但他的学生各有自己的面目特点。我认为,这和沈先生的书法理念有关。他不要求学生简单地仿效自己,他认为,须以“原创性”作为书法创作和批评的主要标准,力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书法样式,进而形成符合个人精神特质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他拟定的教学方针是:“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他擅长将学生的长处和特点提炼出来,尊重其个性,再深入下去,加强原创,走自己的路。既强调继承,又要在当今的语境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
沈鹏先生重视青少年的书法教育,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呼吁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2014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沈鹏先生不顾年龄大,身体欠佳的实际情况,多次接受采访,提出书法进入中小学的课堂,普及书法知识、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
沈鹏先生德艺双馨,2007年,国务院任命沈鹏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在此以前,沈鹏建议多名书画界人士担任馆员受到采纳。沈鹏参与了馆里大量的工作,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资助希望工程、抗震救灾、公益扶贫等活动中,积极捐款、捐书和书法作品。他将珍藏的齐白石、黄宾虹、康有为、郭沫若等名人字画捐给了母校南菁中学,将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分别捐给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他为人民美术出版社捐出百万元的出版基金,为年轻的学者出版美术学术图书尽一份力量,同时,也在中国国家画院等五家单位设立书法基金,推动书法的发展。
今天的沈鹏先生,已经84岁高龄,但他依然临池不辍,书法愈发炉火纯青,人书俱老。沈鹏先生还在关注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还在关注中国美术出版事业的发展,祝沈鹏先生艺术生命长青!
(本文作者林阳,著名书法家,中央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编辑:邵妙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