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里的富民密码——青年企业家廖红军的有机白茶情结
一片茶叶里的富民密码
——青年企业家廖红军的有机白茶情结
■ 记者 邵妙苗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这是一个创新创业的进取时代。在这个时代,年龄和经验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让有着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青年才俊更能脱颖而出。这些佼佼者在各个领域中锐意进取,建功立业,成为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主角。。
他们的成功,鼓舞了时代,鼓舞了梦想,鼓舞了无数的年轻人。他们以行动引领时代风范,激励着同时代的年轻人勇敢地向未来迈进。他们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青春领袖”。
大竹县土生土长的80后“浙商”廖红军,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个。他从大竹的山里走出去,告别了懵懂和莽撞,有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勇气和能力,又义无反顾地回到山里。虽然廖红军在浙江有了自己的事业,但他无法割舍与大山深深的情感。是大山挺起了他的脊梁,也是大山锻炼了他的肩膀。为了改变大山的面貌,他毅然回到家乡,投资家乡,致力家乡发展,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廖红军在白茶园茶叶生长情况
发挥地理优势,引进优质白茶
大竹县是四川省达州市南部的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中国西部百强县”。大竹县位于美丽、神秘而奇特的北纬30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风光秀丽怡人,物产资源富饶,境内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五峰山,有启于先秦、兴于三国的古官驿道,有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清河古镇,有川东小峨眉美誉的云雾山……
从大竹县城出发,去云雾山中的白茶基地采访廖红军,有很长一段山路。白茶基地全部坐落于山谷深处的密林中,平均海拔1000米的云雾间,这里人迹罕至,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山泉涌流,空气沁人心脾,树木葱茏,安静得只听到鸟语虫鸣,茶丛、树林、竹林……还有各种动物、昆虫,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样化生态体系,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隔绝外界,茶树在完整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茁壮成长。
据了解,廖红军是一名资历不凡的退役军医,在浙江有着温馨的家庭和受人尊重的事业,工作比较安逸,收入相对稳定,可他始终怀有一颗不安分的创业之心,又走上了新的创业之路。
创业,首先要选准产业。在浙江,他发现安吉白茶供不应求。白茶市场的不断升温,让他看到了茶产业的发展前景,于是开始全国各地考察茶产业。经过一番深入的市场调查,他认为,白茶产业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大竹县与安吉县处于同一纬度,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发展白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由此萌生了在大竹县山区种植白茶的念头。为了弄清楚茶产业链条的所有流程,他还向技术人员和老种植户请教栽培技术,学习培育茶苗、管理茶园、炒制茶叶。
“安吉白茶虽好,但大竹以前从没尝试过,大规模种植能行吗?”对于来自各方面的疑问,廖红军也比较谨慎。2009年,他从安吉溪龙乡带回几百株白茶苗,让父母先在自家屋后试着种了起来。经过精心栽培和打理,茶树长势良好。2010年3月,他将采下的茶叶送到安吉县农科所进行检验,茶叶质量得到了技术人员的充分肯定。由于大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白茶的氨基酸含量等指标甚至在原产地之上。这下,廖红军心里就更有底气了。
成竹在胸,他迅即与大竹县委县政府取得了联系。2011年,在大竹县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廖红军成功引进了安吉白茶,以团坝镇为中心,流转山地林地,建立白茶种植基地。经过几年来的迅猛发展,已在团坝镇、黄滩乡、中和乡、月华镇、清水镇、朝阳乡、城西乡等乡镇建立了多个白茶基地,白茶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
近年来,公司总投资6000多万元,主要用于土地开垦、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投入,并在白茶基地兴建了厂房、办公楼,购置了生产设施、设备。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为解决茶园的运输问题,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硬化村级公路30公里,既解决了茶园的运输问题,又有效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使周边村民结束了肩挑背扛的历史。
为了大竹的白茶产业健康发展,廖红军牵头成立了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让农户融入白茶产业。这一模式不但带动了农民增收的积极性,还为企业谋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但是,廖红军所采用的“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社会上的其他公司有些不同。廖红军介绍,现在有很多品牌茶企,为了降低成本,根本没有建立自己的茶园,全部都从农户手上收散茶。“小规模的茶农分散生产、分散出售茶叶的方式,造成了茶叶品质一旦出现问题,责任追究可能将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而且一家使用了剧毒农药,往那么多茶叶里一掺,也不一定能检测出来。”廖红军说,“所以,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建立并逐步扩大自己的白茶基地,严格管理,从源头加强质量控制。”
随着白茶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2015年,大竹白茶产量较往年有大幅提高,生产成品茶叶2万余斤,实现销售收入4000余万元。茶农人均增收3万余元,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就地务工增加收入。
在发展茶叶的同时,廖红军还鼓励茶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采用套种的方式种植蔬菜和青饲料,发展养殖业,做到综合开发利用土地。
严格管理制度,有机种植白茶
和廖红军接触久了,你会更喜欢叫他“廖哥”,他身边的朋友也都是这么叫的。廖哥说:“我从医多年,深知喝茶的好处。我就是要深入一线,用我的眼睛和双手保证,你喝到的茶,绝对是最健康最干净的茶!”
“做最健康最干净的茶”,这个梦想看似简单,但具体实施时,却异常艰辛。廖哥发现,有机茶的种植比普通茶叶的种植要困难得多!过去,不合理的种田方式对土壤产生过严重破坏,很多人一味地追求高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最终导致土壤板结、失去肥力。
廖红军说:“安吉白茶号称‘茶中之王’,是茶中的珍稀茗品。外形细秀,形如凤羽,色如玉霜,光亮油润;泡制后,内质香气鲜爽馥郁,滋味甘醇,汤色鹅黄,清澈明亮,叶底自然张开,叶肉玉白,叶脉翠绿。经生化测定,安吉白茶含人体所需的13种氨基酸,且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绿茶一倍。安吉白茶具有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普通绿茶不能与之相比。任何人都无权破坏安吉白茶的声誉!”
于是,他实行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首先,白茶基地的选址远离工厂和现代文明,甚至远离人烟和农田,这样从根本上杜绝了农药和空气对茶园造成的污染,最完整地保留了白茶的清香甘醇的特性。其次,白茶基地以自然农耕为主,杜绝使用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只能施用有机肥和天然草木灰,采用生物链或者物理的方法防治病虫害,有效地保护土壤肥力。让日月的光泽、山涧的灵气和婉转动听的鸟鸣,滋养这片得天独厚净土上的白茶,使茶叶有一股独特的自然馨香,余韵悠长。
记者疑惑:茶园不可能不长虫啊,怎么办?廖哥笑着说:“你看,那像路灯一样的东西,叫做频振式杀虫灯,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来诱杀害虫,这可以减少部分虫害。大竹每年3至4次的降雪,可以有效抑制病虫灾害。更重要的是,大竹这个地方,生态环境非常好,生物多样性丰富,虫子的天敌有很多,可以保证虫害不会严重爆发。当然,也要留一些给虫子吃,人不能太自私。”说完,廖哥笑了起来。
“我们不用除草剂,我们都是请村民进行人工除草,现在人工很贵,这样下来会多付出几倍的成本。别人可能不理解,但是我想要的就是最生态、最健康的白茶,所以我们愿意坚持这种……”廖哥还没说完,旁边的小伙就抢过话来说道:“就是认同廖哥的这份专业的精神,我才跟着廖哥在这里干!”这位小伙也是和廖哥一样,一起守护这片茶树的。
廖哥格外重视产品安全,他认为茶叶质量是企业的立根之本。因此,从建立基地、生产车间伊始,廖哥就着手从源头抓好茶叶品质,夯实产品基础。他还引进了有机农业管理技术,通过标准化的管理从源头掌控茶叶质量安全,建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先进的管理技术加之白茶种植基地的优质生态保证,铸就了“巴蜀玉叶”白茶卓越的品质。廖哥坚持推广“自然、健康、品位”的好茶而兴茶惠民,他说,大竹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为爱茶人献上了顶级生态白茶。白茶种植基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生态资源得到妥善保护与充分挖掘。这些位于高山之上的白茶树,饱受优质土壤滋养,吸收林木落叶产生的腐殖酸等天然有机肥料,持有天然的优越品质。
与很多茶叶不同,白茶只采一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明前茶”。大竹的白茶采摘,通常从3月中旬开始,采摘期为三十天左右。这时候,成片的白茶露出鲜嫩的芽头,迎着和煦的阳光,显得分外可人。采茶女工们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成了茶山又一道靓丽的风景。为确保茶叶的品质,采茶女工们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只选取“一叶一心”的芽头进行采摘。据了解,当天采摘的鲜茶叶,第一时间就会进行后续加工,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条例的标准操作,确保干茶干净卫生,口感色香味醇。
在廖哥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厂房里现代化的炒茶机器设备,“每天下午四点钟左右,采茶工们就会把鲜叶集中到这里,炒茶师傅们开始通宵炒茶,一直要炒到第二天早上九点钟。”说话间,廖哥抓起一把刚摘下的鲜叶,倒到机器里娴熟地炒了起来,“我也是一级炒茶师,还带了不少徒弟。鲜叶不论有多么好,也要把好炒茶技术这个最后的关口。”
说起“巴蜀玉叶白茶”的品质,廖红军就特别自豪:“除了我们技术上把关严格,更重要的是我们大竹的土质好,炒出的白茶带有一种金黄色,泡出来的茶总有一股淡淡的甜味……”
是的,人人都有一个梦想,而廖哥的梦想,就是让人们喝上最健康最干净的白茶。
心系有机白茶,解开富民密码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在开创自己新事业的同时,廖红军没有忘记带领乡亲们一起增产增收。以前,农民自己种田,收入少、付出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城打工,只留下老人孩子守在家里。廖红军公司的白茶基地,大都从当地村民那里流转而来,然后再聘请村民做茶农。村民在廖红军的公司上班,还是种自己熟悉的那片土地,但同时可以挣两份钱。
在廖红军看来,现代农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科技也逐渐转变着农业的种植方式。但是,即便是现代农业,也要受到天气、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土地也仍然是开展农业活动的重要基础。尊重自然,保护耕地,努力让乡亲们接受农业新思维,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
如今,乡亲们也开始逐渐接受他的种田理念,和他一起在农业领域继续耕耘、致富。“茶农自己也会算账,在外面打工还不如在家里种茶。种茶只需繁忙三、四个月,一个劳动力最少就可以赚到三、四万元,相当于在外面打工一年的收入。”廖红军说。
作为大山的儿子,廖红军富了不忘家乡人。几年来,廖红军尽己所能改善家乡基础设施和面貌,先后筹资1000多万元,修建、硬化村级公路30公里,有效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
不论对流转土地给他的村民,还是在他茶园工作的工人,每逢过年过节,廖红军都会给大家送一些礼品。他还把自己公司的利润拿出一部分分给大家,让大家一起共享企业红利。“大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就是想回来把家乡的乡亲们都带动起来,和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廖红军说。
在大竹,廖红军还资助了3个贫困学生,每次考试后孩子们都会主动向他报告自己的成绩。“现在这些孩子都像我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廖红军一脸幸福。
廖红军还先后资助孤寡老人50余人次,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困境。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回报家乡的热心,廖红军默默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为了让当地农民一年四季有活干,廖红军正在逐渐扩张产业,延伸产业链。在白茶产业获得成功之后,他又流转了1万亩山地,与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合作,种植水栀子,用于提取食用色素。同时套种经济苗木。廖红军说,他想做一个“让合作伙伴有安全感、让当地百姓有自豪感、让就业员工有归属感、让自己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接下来,他计划投入3000万元,将产业基地建设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自然风光有机结合,依托产业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也就是要利用林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及漫山遍野的白茶树、水栀子,修建绿色避暑休闲山庄,举办“茶叶采摘节”,举办“栀子花节”,打造生态旅游景点、景区,打造现代生态农业观光线,吸引更多游客到基地观光旅游,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就业及发展相应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廖红军的心中,“做最健康最干净的有机茶”这一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在创业路上,廖红军必将用有机白茶的优良品质,为企业、为大竹白茶描绘出更加宏伟的蓝图,谱写更加动听的共同富裕的田园牧歌。“有了党的好政策,有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乡亲们的辛苦劳动,只要找对了路子,也就打好了底子,未来也就有了希望!”展望明天,廖红军信心百倍。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