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解读芦淑荣的牡丹情结
唯有牡丹真国色?
——解读芦淑荣的牡丹情结
■ 记者 邵妙苗
?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主编桌上看到了一本牡丹画册,随手翻开,一朵朵色彩斑斓、娇艳欲滴的牡丹跃然纸上,亦真亦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让人不忍释卷。
我迫不及待地查看画家简介,原来是一位女画家——
芦淑荣,号芦笙,女,1936年出生于河北承德,196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先后师从著名国画大师孙其峰教授、著名西画大师傅乃琳教授和著名美学大师穆家麒教授。六十年代末在中央美院向著名雕塑大师张得蒂教授学习雕塑,并参与了大型群雕《收租院》的复制。后又师从著名画家刘存惠教授学习牡丹画法,从此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芦笙从艺50年来,创作了大量艺术佳作。她在吸取传统国画技法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中西画技法结合在一起,将水彩、油画、国画乃至雕塑技巧融汇到创作之中,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素爱牡丹,更何况是如此传神的画作!于是我恳切地对主编说:“您的这本画册,能送我吗?”主编说:“这是我们计划采访的一位画家……”不等主编说完,我急切地打断他的话说:“这个采访任务就交给我吧?我保证完成得让您满意!”主编同意了。
?
我心中,你最重
?
选了一个特别的日子——3月8日,带了一支特别的鲜花——康乃馨,我郑重其事地去拜见心目中的大师。
未见“大师”之前,虽然我早已把画册读了多遍,但见面后却发现芦老师完全不是想象中的“艺术大师”那种自恃清高的形象。热情开朗的她,笑容满面地接过我送上的康乃馨,幸福得像个孩子。芦老师在一身休闲装的搭配下,感觉更像是慈祥的邻家老奶奶,让人感觉轻松、自然。
但芦老师不让我称呼她为“奶奶”,坚持让我称呼她为“阿姨”,理由是:“我的身体依然充满活力,我的心态依然年轻!”
走进芦老师的画室,就象走进了牡丹园:一幅幅神态逼真、色彩各异、生机盎然的牡丹,在画室里傲然绽放,各展妙姿,争奇斗艳。透过芦老师的画笔,她们无不辉耀着牡丹特有的高贵色彩,仿佛还飘溢着牡丹特有的迷人芳香。
芦老师说,自己刚一接触牡丹,就被这个万紫千红、绚丽多姿、象征富贵吉祥的灵物所吸引。牡丹之美,不是那种小家碧玉似的单薄,而是那种大家闺秀般的润泽。她是那么雍荣华贵,那么美艳绝伦,是当之无愧的花中之王,难怪一直被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芦老师不仅着迷于牡丹的华美,更欣赏她的气节,因为牡丹不仅有着如此美艳动人的一面,她同时还具备铁骨铮铮的高洁品质。自从爱上了牡丹,芦老师便从此对牡丹情有独钟,并立志竭平生所学,画好牡丹。为了这个目的,她退休后没有和儿女们住在一起安享天伦之乐,而是单独居住,在这里静心地从事着自己的构思和创作。
画牡丹,几乎成了芦老师生活的全部。问起芦老师画牡丹的心得,芦老师回答得十分简洁:“我爱牡丹!”
是啊,一个“爱”字,或许就是芦淑荣老师牡丹情结的全部秘密所在!
?
花相似,人不同
?
牡丹因其雍容华贵被世人誉为国色天香,因而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牡丹的花期极短,花开花落也就半个多月时间,于是人们就把对牡丹的喜爱转移到牡丹画上。牡丹一经上画,便被艺术滋养得更加惹人喜爱。首先,纸上的牡丹是不会败落的;而且,无论从形质上还是从内涵或寓意上,被艺术滋养的牡丹要比生活中的牡丹丰富得多。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于是,先有了众多喜爱牡丹画的人,然后有了众多的牡丹画家。同样的牡丹花,在不同画家的笔下,各呈异彩。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首先必须来源于生活。创作当然不是照搬生活,但生活是创作的根本和源头,离开生活也就无所谓创作。芦老师对鲁迅先生的话深有体会:“生活是第一要义。”艺术创作也是这样,离开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仅凭传统师徒授受经验所形成的一整套笔墨程式的学习方法,仅凭对名家大师的盲目崇拜,仅凭临摹他人作品,甚至仅凭几张照片画牡丹,缺少艺术原型,缺乏创新意识,艺术创作就根本无从谈起。
为了更贴近真实,每当牡丹怒放的季节,芦老师总是不辞辛劳,背着画夹,或远赴洛阳、菏泽,或近临北京景山等牡丹汇集之处,对这个国色天香的灵物做零距离的观察和体验,和花匠做深入细致的交流,默默地与牡丹花朝夕相对,浸淫其中,与牡丹为伴,与牡丹交流,倾听着牡丹花静静绽放的声音……
由于地缘因素,景山是芦老师最常去的地方。芦老师对记者说:“景山是我的课堂。”含苞待放时,芦老师来了;牡丹盛开时,芦老师来了;牡丹花谢时,芦老师来了;只剩枝干时,芦老师还是来了……她从严冬光秃秃的牡丹枝干开始观察、写生、拍照,眼看着她长出芽苞,抽出嫩叶,叶片长大,有了花苞,含苞欲放,粲然怒放……芦老师还细心观察牡丹周围相伴生长的其他花草植物,以及牡丹在晨、午、昏、风、雨、晴中的不同形态。在这里,芦老师观察到了牡丹绚丽多彩的颜色之美;在这里,芦老师感悟到了牡丹婀娜多姿的神态之美;同样是在这里,芦老师还参透了牡丹的构造之美和魂魄之美……
尽管对牡丹的生长形态早已了然于胸,可直到今天,每年牡丹花开时节,美不胜收的牡丹园,仍然让芦老师流连忘返!她不断地去寻觅牡丹花头枝叶新的可人形态,点燃自己的创作灵感。通过长期对牡丹的了解和对牡丹画创作经验的不断总结,芦老师笔下的牡丹呈现出雍容华贵富丽,笔墨酣畅淋漓,虚实疏密得当,文学意境浓郁,诗情画意盎然,形态千变万化,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芦老师笔下的牡丹,绝不过分追求配红搭绿的甜俗,也避免流于平匀对称的刻板。
由于与牡丹花长期的亲密接触,芦老师身上也仿佛沾染上了牡丹独特的灵气,她笔下的牡丹与众不同,超凡脱俗,她画的牡丹墨韵生动、层次丰富、风骨峭峻,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既突出强化了牡丹艳而不俗的贵气,又别于其他花卉的泥土脂粉气,既艳压群芳,又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
雨露润,枝叶新
?
空间感、体积感和质感,是芦老师画牡丹的原则,而在形似的基础上传递牡丹独特的神韵,则是芦老师追求的理想境界。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写生,牡丹早已刻在了芦老师的心中。所以,往往信笔画来,一朵朵鲜艳传神的牡丹就能够在宣纸上完美地绽放。芦老师对记者说:“有时候,感觉那花瓣娇艳得好像能够从画上揪下来似的……当然,从来没有忍心去揪过!”
芦老师说,自己跟随很多大师学过画,这些大师也给了自己很多教导和启发。但谈起自己的牡丹到底属于哪一派,芦老师却甚觉茫然。事实正是这样,由于芦老师把中西画技法结合在一起,将水彩、油画、国画乃至雕塑技巧融汇到牡丹花的创作之中,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芦老师牡丹画的师承关系变得模糊了。“用自家笔墨,画自家花卉。”她就是要突破固有的程式,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表达自己对美的独特感受。
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下来,芦老师的牡丹画已有千余幅,然而千余幅牡丹画中,却是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或粲然绽放,或意味深长,或姿倾月魂,或群芳争春;每一幅牡丹,都以千变万化的逼真感跃然纸上,在隽秀中透出高雅,在艳丽洒脱中蕴涵端庄;每一幅牡丹,都那样雍容华贵、风姿绰约、气韵神飞,令人回味无穷。
(编辑: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