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中国精神 ——读孙安民中国画的风骨神韵

名家档案:

  孙安民,1948年出生。历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

  受家庭熏陶,孙安民自幼酷爱书画。曾在北京市少年宫国画组师从马耀华先生学画,后转入西城区少年宫师从张艺辉先生。1970年代末期,孙安民拜著名教育家、史学家、文学艺术家王森然教授为师,成为王森然教授的入室弟子,专工大写意花鸟画。在名师言传身教下,孙安民绘画起步早,基础扎实,涉猎广泛,对油画、版画、雕塑、书法、国画等艺术门类均有涉足。1973年,他曾作为画家代表,受邀出席全国美术工作会议。

  多年来,在从政之余,孙安民坚持书画艺术的探索学习,书画作品时常参加展览并发表。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根植传统,造型准确,笔墨酣畅,获得界内外一致好评。2014年2月,当选中国文联《神州》杂志封面人物。

 

中国画的中国精神

——读孙安民中国画的风骨神韵

■ 记者 邵妙苗

 

  走进孙安民先生画室,满壁都是画家新近完成的国画作品:有牡丹,有松柏,有农家小院,有田园风光,更有梅兰竹菊……画室中央,王明明为孙安民题写的斋名“凝露堂”,与画家笔下那充满杨万里诗意的墨荷,更是相映成趣。谈起中国画,孙安民说,喜爱中国画,是他从小就有的情结。他喜欢中国画中的笔墨神韵,更喜欢中国画中的中国精神。

 

师从名师,根植传统

 

  孙安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受家庭熏陶,自幼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尤其酷爱书画。九岁时,他进入北京市少年宫国画组,师从马耀华先生学画,后转入西城区少年宫美术组,师从张艺辉先生。在名师言传身教下,孙安民绘画起步早,基础扎实,涉猎广泛,曾对油画、版画、雕塑、书法、国画等艺术门类均有涉足。少年宫的学习,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国画和西画基础。正是通过在少年宫的学习,他懂得了中国画的笔墨、线条,懂得了西画的明暗、透视。

  孙安民对绘画有着非凡的悟性与执着,对老师的讲授,他总能很好地体会并常常举一反三。据孙安民的幼时画友、同班同学、著名画家郝竞存先生介绍,在北京四中读书期间,孙安民的画,经常被美术老师霍廷显先生作为“范画”在班上表扬,很让同学们羡慕。

  1968年底,孙安民随两万北京知青一起,到延安农村插队落户。插队期间,孙安民并没有放下画笔,而是不断地在田间地头画画,经常为知青点画板报,有时也为知青画像。这期间,他结识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李中贵。

  李中贵作为北京干部也下放到延安农村插队,任务是协助当地干部管理北京知青。当时延安地区正在筹备召开知识青年学习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孙安民因为在他所在的知青点搞“科学种田”,培育优良品种做出了优异成绩而被评为先进知青代表。李中贵则被抽调出来根据知识青年的先进事迹画连环画做展板,准备到地区汇报展出。在采访中,李中贵得知孙安民有着良好的绘画基础,孙安民也得知李中贵是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等国画大师的弟子,于是在工作之外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经常在一起交流国画技法,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文革后期,孙安民回到北京,到北京钢铁学院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重型机器厂。在大学读书期间和参加工作以后,孙安民始终没有放弃在美术上的追求。他经常为学校、为厂里画板报,受到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的一致赞赏。1973年,小有名气的孙安民,还作为业余画家代表,受邀出席了全国美术工作会议。虽然极“左”思潮弥漫画坛,但在这全国最高级别的美术工作会议上,他与众多的国画名家有了更多的交流,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1970年代末期,孙安民拜著名教育家、史学家、文学艺术家王森然教授为师,成为王森然教授的入室弟子,在深研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专攻大写意花鸟画。王森然教授那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和拼搏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孙安民。在恩师笔下,一花一鸟,一草一木,都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旧信封,一张包装纸,都能画出传神的妙品。在王森然教授指点下,孙安民的写意花鸟进步很快,根植传统,造型准确,笔墨酣畅,渐入佳境。在孙安民当年的得意之作上,经常可以看到王森然教授的题跋。如,孙安民画一幅《桃》,恩师题道:“画桃忌干枯,多水分为其甘汁甜润,叶必有气势,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其豪迈气氛。安民此幅,桃肥多汁,叶势雄伟,志高气扬,甚为得体!”恩师这一题跋,堪称绝妙画论。又如,孙安民画一幅《三千年结实》,恩师题道:“三千年结实,含笑醉垂枝。得此瑶台品,能无一句诗?”不知是弟子的画引发了恩师的诗兴,还是恩师的诗情触发了弟子的灵感?

  正当人们对孙安民的写意花鸟寄予很高期望的时候,命运却使他走上了从政之路。

 

 

从政之余,画笔传情

 

  由于出色的个人能力和工作需要,孙安民先后出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

  出任政府要员,孙安民却并没有放弃对花鸟画的爱好。在领导岗位上,孙安民的胸怀变得更加博大,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这也让他的书画作品变得更加大气磅礴。多年来,工作虽然繁忙,但在从政之余,孙安民仍坚持书画艺术的探索学习,创作的书画作品不断参加展览并发表。在公益活动中,他的书法作品和大写意花鸟画,更是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2006年12月15日,担任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红十字会会长的孙安民现场泼墨,绘就一大一小两幅《清白图》,并分别拍出2万和10万元人民币,被爱心人士收藏。孙安民以个人名义,将两幅《清白图》和另一幅墨品现场拍卖的全部款项,捐作红十字会的公益基金,用于向公众传播健康防病知识,帮助贫困危难人群。

  2007年2月9日,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市文联举办了“书画家现场写春联,免费赠送北京市民”群众性文化公益活动。活动现场迎来了众多领取春联的市民,场面异常热烈火爆。在每位书画家画案前,市民自觉排起等候的长队,书画家一边认真地在红色的对联纸上挥毫泼墨,一边与市民聊天交流,场面和谐温馨,每位手拿春联的市民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上午十一时,刚刚结束会议的孙安民也来到现场,为领取春联的北京市民和书画家带来了市政府的问候和祝福。见到主管文化的副市长,正挥毫落笔的书画家和领取对联的市民都感到十分惊喜,孙安民走访了整个活动现场,对书画家艺术为人民的公益行为大加赞赏,与市民闲话家常。身为书协会员的孙安民还应群众请求,为市民现场书写春联。他落笔从容,一挥而就,市民交口称赞,场内一片欢声笑语。当他为一位88岁的奶奶写了一幅“寿”字时,现场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市民高兴地说:这么多著名书画家写的春联,舍不得挂在门外,准备装裱起来,作为收藏品留作纪念,并希望这样有意义的活动经常举办。

  2011年,第24个国际艾滋病日期间,中华红丝带基金举办了“水墨丹青绘大爱”慈善义捐竞买活动,时任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席的孙安民捐赠的6米长卷书法作品《唐诗二十九首》和国画作品《牡丹》,分别被爱心企业家以50万元和6万元收藏,他将拍卖所得的全部款项捐赠给中华红丝带基金,用于支持基金在凉山州开展的艾滋病防治项目。

  ……

  在公益活动中,孙安民总是不吝笔墨。孙安民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职尽责。

 

 

重拾画笔,王者归来

 

  去年,年满65周岁的孙安民,从繁忙的第一线退了下来,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起来,但他却变得更加繁忙。他又重拾画笔,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书画事业中。一年来,他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笔耕不辍,干劲十足。长期的艺术积淀,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他的作品既有“仿森然恩师笔意”,也有写生而来的新作。梅兰竹菊、墨荷、牡丹、松柏、白菜……可谓琳琅满目。不仅作品数量出人意外,作品质量也令人惊叹。亦师亦友的李中贵先生,看了孙安民的近作,感叹地说:“他现在的作品,既有传统的折枝花卉,也有当代构图饱满的全景式花鸟,而且融入了许多西画的造型手法。他画的墨牡丹墨荷,既有青藤、雪个的潇洒飘逸,又有苦老的苍劲朴拙,其用水已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堪称‘笔墨淋漓幛犹湿’。对此,我除了目瞪口呆之外,只能劝他‘悠着点’。”

  经过一年的筹备,作为重返画坛的标志,2014年1月8日上午十时,“孙安民画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集中展出了孙安民近年来创作的百余幅书画精品力作。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北京市政协原主席陈广文,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中国美协原党组副书记、秘书长李中贵,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郝竞存等书画界领导专家6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因故未能亲临开幕式现场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士澍等则写来热情洋溢的贺词。

 

 

  专家对“孙安民画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苏士澍在贺词中盛赞孙安民书画“翰墨飘香”。开幕式结束后,王明明在留言中写道:“安民兄,看了展览非常高兴和激动,你虽然在工作中未能与画结缘,但从这些作品中看出了你的才气。儿时的第一口奶、大师的指点和你从政的经历至关重要,眼界与激情是你重拿画笔的动力。这是有些画家一辈子画画也做不到的!真诚地祝贺你!”冯远也说:“看了画展,殊为感动、感慨、感叹!细细研读画集,很赞赏兄台书法,结体章距、字型架构、气韵节奏均属上流。花鸟画用墨讲究,浓淡虚实变化丰富。总之,兄台才华满溢,展览效果出我意外,可喜可贺!”冯远并诚恳地提出建议:“书法如能适当间入些干笔、飞白,笔划粗细和拙笔线条,用笔再稍缓而快慢交错则更佳;花鸟建议趁未干时适当以焦墨线穿插之,体现骨肉、钢筋水泥相互倚重关系,一来结实,二来凸显大气;山水作品气势尚好,可吸收花鸟没骨手法,增加淡墨层次,山石皴法似可多些笔法的变化。”

  郝竞存则对孙安民的“墨荷”赞不绝口,他对记者说:“孙安民的作品很有个性,他将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与自己的个人所长相结合。这幅《看取莲花净》就是他典型的代表作。中国画有一句话叫‘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中国画讲究疏、密、黑、白,讲究墨分五色,讲究运墨的通透与层次感。孙安民的作品在运墨上、在整体构图上很讲究。不管是浓墨还是淡墨用笔都很通透,水墨淋漓;他的绘画作品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画的结构感,几笔浓墨淡墨间的调和勾勒,整个荷塘的氛围便烘托出来。黑白水墨画,尤其是大画,如何在绘画表现中体现出绘画的结构感,这是需要深厚的绘画基本功和空间驾驭能力的。”他指着画作中形态各异的荷叶说:“绘画作品是与画家个人的境界和修养非常有关系的,仔细看他画的荷,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在形状的表现上,太写实有违传统文脉,而过于夸张变形又容易使人看不懂。他的作品刚好在这似与不似之间充分发挥,游刃有余。水墨是画中国画的基础,仅凭水墨可以表现出画面丰富层次感,是能够分辨画家是否有真功夫的。”除了巨幅“墨荷”,郝竞存对孙安民的其他画作也十分欣赏,“你看这四张绘画是典型的小品作品,这些小品中都加了鸟的点缀,鸟的出现,使整幅构图幻化出另一种姿态,作品的表现力是非常强的。我想,这与他自幼学习画画掌握纯熟的技法,是息息相关的。”郝竞存告诉记者:“我见孙安民画画,下笔如有神助。这与个人的绘画功底和精神境界有关。他心里有画面感,对于怎样构图、怎样表现是胸有成竹的,所以常常一幅画不用多久就跃然纸面。不像有些人作画时是盲目的,作完画后再回头给画起名字,或是去翻书起个文绉绉的名字。孙安民的画有一个特点是,他经常为自己的画作配写自己创作的小诗,或是心中有了意境和构思,以此来作画。古人讲,诗情画意,诗流淌出来,画与字相配,是相辅相成的。孙安民的画作纯熟酣畅,从他的书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化素养。”

  专家的话,道出了记者的心声。我读《孙安民书画集》,读孙安民诗稿《山水之间》,都深深地体会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深深地感受到画家灵魂深处的文人情怀。

 

 

风骨神韵,中国精神

 

  与传统文人一样,孙安民爱画梅、兰、竹、菊“四君子”,爱画“岁寒三友”松、竹、梅,借以表达自己内心奇拔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情感。他笔下的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强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清肌傲骨、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他笔下的兰花,挺然直上,似乎散发着浓郁纯正的香味,寄托着幽芳高洁的情操;他笔下的墨竹,宁折不弯,强调竹的昂扬气势,千姿百态,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胸中意趣,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他笔下的菊花,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白的如玉,粉的像霞,怡然自得,毫无凄清寂寞之感;他笔下的青松,劲健挺拔,伟岸独立,茂密青翠,郁郁葱葱,诉尽了青松高洁耐寒的品格……

  孙安民爱画白菜,对白菜可谓情有独钟。他画白菜追求大气,常以淡墨写帮,浓墨写叶,构图极简洁。他在画上题款时,常爱题“事事清白”、“清清白白”,画面与题款的完美组合,升华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孙安民也爱画牡丹,特别爱画墨牡丹。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自古以来就有“花中之王”、“天姿国色”、“富贵之花”的美誉。牡丹娇姿艳色、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在国人心目中,影响之深远,声望之显赫,地位之尊贵,是其它花卉所不可企及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古往今来,无数画家都以自己的神来之笔,一展牡丹的风采。孙安民笔下的牡丹,却不是富贵之花、雍容华贵之花。他的墨牡丹,庄重素雅,不求形似,只以意写,风中的牡丹含蓄飘逸,花叶摇曳多姿,既鲜活而富有朝气,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写意之精髓。

  孙安民尤爱画荷。他的墨荷,注重现代技法与传统水墨的结合,在构图、造型、着色和作品的内涵意境上,寻找风格创新的突破和拓展,形成清新典雅,富有韵味的画面风格。一幅《看取莲花净》,把微风下那层层叠叠的碧绿,把水面上那亭亭玉立的仙姿,把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幅《清白世界》,更是一种美好生命的写照:含苞的花蕾、绽开的花瓣、翠绿的小鸟,在雨后阳光的映照下,展示出一种不屈的生命力量,在明暗斑驳的荷塘中显得尤为耀眼。孙安民笔下的墨荷,展现出的是卓尔不群、奋发向上、柔和宜人的境界,展现出的是画家的内心向往。荷魂,其实就是画家的魂,荷的精神,让人更加高贵、高尚、高洁。

  从孙安民的中国画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画的风骨神韵;从孙安民的中国画中,我们更看到了中国画的中国精神!孙安民说:“有人评价王森然教授的国画‘无中国之腐朽,有中国之精神’,我深受启发。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国画,就是要摒弃传统文人画中萧条、沉闷、无奈、避世等腐朽的东西,发扬传统文人画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尚中贵和、坚贞不屈等饱含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内容,把重气韵、尚意趣、精笔墨、彰个性的中国画,推向新的高峰!”

  是的,发轫于六朝时期的中国画,在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的发展是通过中国精神来传承的,中国精神也在中国画中完美体现出来。这成就了中国画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也使得中国画传统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互为表里。正如傅抱石所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样式。”

  孙安民的写意花鸟,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厚积薄发,使中国精神滋养的中国画语言,得以在自己的作品中完美表现。在创作上,他那具有中国精神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追求,深刻影响着淡泊宁静的创作状态。孙安民以笔墨为表现核心,以写意为创作观念,立足于中国画传统去探寻和体认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他又以强大的中国文化为支撑,把中国哲学思想、学术文化的理念与思维渗透到自己的中国画创作中,提升着写意花鸟的精神内涵。

  从艺术的本体出发去创作,按艺术规律去创作,从中国精神的角度和层面去发现中国画的真正内涵和创造途径,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新的语境和范式——孙安民为续写中国美术史提供了新的思路。

 

发表回复

相关

豪放厚重,雄浑苍茫——李冠德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豪放厚重,雄浑苍茫

李冠德的作品显现出山川的风姿与神韵,溢出沧桑悲凉之气和无尽的形神魅力,饱含朴拙厚重的磅礴气势和空谷回音的风骨神韵。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当代的变化和西方艺术的思潮,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用笔其实都深藏乾坤,或粗犷豪放、或精细稳健的墨色,营造出独具匠心的意境,虚实变幻间达到了澄澈空灵的至美至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倾听山水的韵律——读著名画家王德龙笔下的山水倾听山水的韵律

王德龙从小热爱生活,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传统笔墨基础扎实,在色彩上勤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作品,雄奇与秀美共存,树木茂盛,急流浪卷,云气浮动,峭拔逶迤,磅礴苍润。或云海迷朦,或瀑流飞溅,或满山朝霞,或月隐长空。画面清隽秀润,意趣生动,墨色沉静,简洁淳厚。用笔洒脱洗练,既有阔笔大写意式的整体造型,又有细节真实的描绘,将群山高迭,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