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沐 师 恩——序聂光新老师《近体诗声律研究》
再 沐 师 恩
——序聂光新老师《近体诗声律研究》
?
■ 孙海云
?
聂光新老师是我在钟祥一中读书时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老师。当年,我因为语文成绩“出类拔萃”,而格外受老师垂爱。聂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课里课外为我开过不少古文和律诗方面的小灶,四大名著、《古文观止》、《中华活页文选》、《唐诗鉴赏辞典》、《文心雕龙》等,竟成了我的必修课。老师的那份期许,溢于言表。
离开一中近三十年了,倚仗恩师当年赐予的一支笔,我在这个叫做北京的地方,过着“著书全为稻粮谋”的日子。岁月蹉跎,我与古诗文渐行渐远,老师对我的那份寄托终成过往,但老师在古诗文方面的深厚功底,对我的影响仍至深至远。
许久羞于拜望师颜,日前,老师忽然打来电话,开门见山地说:“我写了一本近体诗方面的书,出版印刷等事务已由别的同学安排好了,你的任务就是为我写序!”我虽年少轻狂,但为老师的著作写序,我深知自己还是远远不够那个分量的,于是对老师说:“老师,我写恐怕不合适,不过我认识一位国学大师,还是请大师为您的著作作序吧?”老师说:“我不想靠大师来抬高身价,这个序非你写不可!”师道尊严,师命难违,我无由再推辞。
有幸成为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我如饥似渴地一夜读完全书。一字一句读来,我仿佛跟着老师重又回到了那个诗情满怀、激情飞扬的纯真年代。三十年过去了,我已找不回当初的自己,可老师却一点儿也没变。在老师的书中,既有对权威的勇敢挑战,也有对自己新理论的详尽阐发;既有对诗友作品的切磋琢磨,也有对自己诗作的推敲锤炼;特别是对老年大学学员习作的一再修改润色,让我读来倍感亲切——遥想当年,老师不就是这样为我们修枝剪叶的吗?
从小学到大学,我经历过许多位语文老师,自己也曾一度执教大学语文。我发现:凡文章写得好特别是诗写得好的老师,他的课上得一定好,对学生的影响也相对要大一些。由此我固执地认为:语文老师必须会写文章甚至必须会写诗,一个不会写诗的语文老师,就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只有那些有诗心的老师,才能在教学中解读出经典作品的内在肌理和神韵,才能把文化、知识、思想和艺术的种子真正播撒到学生的心田里。
聂老师正是这样一位有诗心的语文老师,他的诗心不仅仅停留在写作上。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无不记得他在课堂上的风采。经典课文、学生的优秀习作、自己的得意之作和在报刊上看到的美文,老师都会为我们朗读。他的朗读字正腔圆、顿挫适度、缓急分明、声情并茂,读到感人的情节时,甚至会声泪俱下。每当这个时候,课堂上的一切杂音都会顿然隐匿,只有老师那朗朗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优美的文字因着优美的诵读而渗进了学子的心灵,在不经意间,我们常常被深深地震撼和感染。我相信,凡安静聆听过聂老师朗读的人们,都能深切体会那些经典文字的美与力量,并且永志难忘。试问,没有对作品内涵的透彻理解,没有对文学创作的切身体验,没有一颗不老的诗心,能把经典文字读得这样活灵活现、意味无穷、令人终生难忘吗?聂老师以他的写作实践成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浇灌了学生的广袤心灵。我终于明白,对于一个老师而言,学生心智的成长,不就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吗?
诚惶诚恐,不知所云。是为序。
(编辑:如水)